巴厘岛人的“幸福三要素”(旅人心语)
印度尼西亚的万千岛屿之中,巴厘岛被誉为印度洋与太平洋交汇处一颗耀眼的明珠,享有“天堂岛”“诗之岛”“花之岛”的美名。终年耀眼的阳光下,纯净的白色沙滩拱卫着水晶般清澈的蓝色水域,潜水爱好者在色彩缤纷的海底世界流连忘返。山区的乌布是世界闻名的文化小镇,工艺品商铺、画廊和博物馆沿街林立,旅人得以近距离接触巴厘岛的绘画、雕刻、音乐和舞蹈。 风景如画,游人如织,这是巴厘岛作为旅游胜地的一面。但若是稍稍离开旅游路线,北部高地那淳朴、真挚、充满烟火气的农耕景致,同样打动人心。梯田层层叠叠,如翠色瀑布般沿陡峭的高山倾泻至河谷,身着鲜艳传统服饰的当地女性头顶物品,三三两两走过田间小道,肤色黝黑的稻农在劳作中小憩,悠闲地说笑。 蜂拥而至的旅行者并未完全改变本地居民的生活,农业生产仍然是巴厘省在旅游业之外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在这个盛产稻米的岛屿上,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梯田得以保存,特有的治水文化“苏巴克”更是成为传承至今的文化遗产。 苏巴克代表巴厘岛的一整套稻田水利管理系统,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10世纪。巴厘岛地处热带,全年适宜水稻种植,活火山保证了肥沃的土壤,火山湖沿着山势形成小溪河流,从高处流向大海。当地人沿着水路开垦梯田,利用地心引力引水灌溉,并在梯田间修筑运河、暗道、堤堰收集山泉和雨水,将水源引入每一块田地。 灌溉技术并不是苏巴克的全部,它同时代表一个被水团结起来的社群。共用一条主干水渠的农家少则数十户,多则几百户,他们自发组成一个苏巴克,定期举行会议,商议如何协调农耕时间,何时维护水利设施,怎样平衡稻田之间的供水和播种量以达到更高的总产量。在单个苏巴克内部,人们通过合理的轮作制度平衡不同地区的灌溉需求,最大程度地利用水资源,并避免病虫害的传播扩散;上千个规模不一的苏巴克构成完整的水利工程网,来自民间的智慧为人口稠密、土地紧缺的巴厘岛解决了吃饭问题,也创造出美丽的梯田胜景。 巴厘先民在水源地旁广泛修建庙宇,定期举办仪式。这一习俗历经千年传承,如今的巴厘人更多地借此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每隔105天,苏巴克成员在水神庙中举办庆典,对应新一季水稻种植的开始。在庄严繁复的仪式和艺术表演后,人们将流经神庙的湖水洒在田间、运河里,为下一季丰产讨一个好彩头:每一粒米中间,都凝结着农民的辛劳,蕴含着自然的祝福。 位于巴图卡鲁火山东麓的嘉迪卢维梯田是巴厘岛最古老的梯田之一,以平缓开阔的地势闻名。沿着专为游客开辟的小道漫步其间,目力所及,稻浪沐浴在太阳的金辉里,随风摇曳到天边,近处民居炊烟袅袅,远处火山云雾缭绕,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 在千余年前的巴厘人看来,人类居于自然之中,而世间万物皆有灵性,“自然领域”“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被视为构成宇宙的三要素,只有三者和谐共生,才能获得幸福。时间长河奔流向前,“幸福三要素”随之不断演化,逐渐转为当地人的生活哲学,并在苏巴克系统中得到生动的呈现。 2012年,苏巴克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全名为“巴厘省文化景观:展现‘幸福三要素’思想的苏巴克”。时移世易,巴厘的年轻一代未必选择沿着祖辈的脚步务农,但蕴含“幸福三要素”思想的苏巴克哲学绵延千年,至今仍在滋养着这座生机勃勃的热带岛屿,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代代相传,正如从高山流下的水源经过层层梯田,最终汇入大海。 |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