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有所居,托起百姓安居梦(民生共话)
住有所居、安居宜居,是千家万户的共同心愿。住房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社会和谐稳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中国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推进长租房市场建设,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代表委员们表示,中国始终把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作为一项重要改革任务,住房保障网不断扩大、织密、加固,托起百姓安居梦。 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 住有所居,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中国近年通过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下决心、花气力解决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改革开放特别是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中国住房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供应规模持续增加,住房短缺矛盾逐步得到解决,百姓的安居梦加速实现。”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卢天锡说。 “中国始终坚持民生优先,不断加强住房保障工作,推动住房保障体系‘扩面’。”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济源市市长庄建球表示,“去年,济源市出台了多项政策,着力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 “住房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万州区五桥街道香炉山社区党总支书记傅山祥说,万州区近年来配租公租房1.3万套,向3000余户发放住房租赁补贴,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001套,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超1280万平方米,“通过加强住房保障、推动住房市场健康发展,我们正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优居’。” 改善城乡住房条件 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条件改善,人们对住房的需求逐步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居住条件、环境和服务的新期待,成为民生保障新课题。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国多年累计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上亿人出棚进楼、实现安居。“为了改善居住环境,江西近10年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195.9万套,帮助500多万名群众出棚进楼;近5年累计改造老旧小区4531个,惠及群众136.58万户。”卢天锡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5.25万个、876万户。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西宁市兴海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小蓉介绍,她所在的街道是个老街区,辖区70%是老旧楼院,困难群众多、老年居民多。“通过老旧小区改造,街道有效解决了一些小区暖气不热、没有电梯、缺少绿化等问题,还修建了‘幸福庭院’,为居民安装了健身器材等设施。很多居民反映,小区改造好了,有住进新房的感觉。”她说。 这5年,中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群众住房安全有保障。数据显示,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以来,790万户、2568万贫困群众的危房得到改造;同步支持1075万户农村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等贫困群体改造危房;全国2341.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 “全村近1200户,家家门前通水泥硬化路,出门有车坐,回家住好房。”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党委书记田锦华介绍,村里大力实施“住房保障、饮水安全、电讯设施、生态环保、道路设施”五大民生工程,建成特色“小康房”约40户,农村危房改造728户。“这几年,我们村搞起了鲤鱼坝提升改造工程,完善了给排水、污水处理管网等设施。现在,村容村貌更美,生活环境更好了。”田锦华说。 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家庭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1.76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10.7平方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表示,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要牢牢抓住让人民群众“安居”的基点,以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政府工作报告对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提出新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石磊认为,要坚持“房住不炒”,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社会调查等方式,更好实施“一城一策”,精准研判各地住房供需情况,合理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同时,推进城市更新、完整社区建设等行动,为人民群众宜居乐业提供坚实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住房领域的表述,回应了社会关切,是政府关注民生、心系百姓居住需求的重要体现。”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国曜琴岛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李连祥说,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有助于稳经济,也能满足广大群众“住有所居”“住有安居”“住有优居”的美好愿景。李连祥建议,继续完善住房保障法律法规体系,优化保障性租赁住房区位及配套设施,推动住房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
下一篇:樱花烂漫引客来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