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洞穴回到地面,围塔村的故事还在延续。
芦山县双石镇围塔村是一个令到过的人都称奇的地方。人们称道的不仅是它青山为障,柳杉林和茂盛竹林作遮掩,如同“世外桃源”一般的美景,更是为它所在的位置而惊奇。 整个围塔村建在一个漏斗上,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地质漏斗,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人居住的漏斗。 围塔漏斗位于降雨量丰富的地区和青藏高原隆起区边缘,区域地表水系非常发达。在各种地质作用下,通过地下河流带走地下砾岩层中大量的可溶物质,于是地下空洞疯狂扩张,层间崩塌频繁发生,地面因此不断下陷,从而造就了这个举世罕见的地质漏斗。 科学考察的意外收获 围塔村的居民并非一开始就生活在这里,而是在清朝迁徙而来。自从他们到来后,就发现数以百计的地表坑洞(当地人称“悬洞”)被低矮的树丛和浅草所掩盖。这些坑洞浅的纵深有10米,深的有高达200米的垂直距离,林间时有野鸡野兔失足跌落,最终都寻不见踪迹。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知道那些“悬洞”深不可测,却从来没人知道这些洞因何而来,又通往何处。 这个谜底直到2000年深秋的一次科学考察才被揭开。那一年,中科院成都山地与环境研究所的科学家在双石镇毗邻的龙门镇龙门溶洞考察探险。2001年,专家在对照1∶50000区域地质地形图时意外发现龙门溶洞旁边有一块呈耳朵状的巨大凹地,经过长时间的图上分析以及对当地独特的地质地貌特征研究,专家断定这个总面积近10平方公里,被称为围塔村的巨大凹地极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地质漏斗。 后经两个多月的现场实地考察,专家断定围塔村就是一个大漏斗,而且比此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漏斗——四川兴文漏斗大了近10倍,经过测量,围塔漏斗容积96亿立方米。 那些村民熟悉而又不解的地面坑洞,正是围塔漏斗内大小上百个规模不等的“漩坑”(即落水洞,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表面形态与漏斗相似),它们直通地下,连接着溶洞、地下暗河等。与围塔漏斗一山之隔的龙门溶洞是成长于白垩纪时代的砾岩溶洞,与围塔漏斗相连,为已经初步探知、尚未彻底探明的巨大洞穴群,初步估计面积在80平方公里以上,洞穴长100公里以上。 神秘的地下世界并非死气沉沉,很多看起来与地表生物相似、身体形态却又不尽相同的物种栖息其中,代代相传。龙门溶洞内曾经发现一批白鱼、白虾,它们基本都是白色的,或者无色透明的,眼睛已经退化。还曾有人在围塔漏斗发现6个脚趾的“硕鼠”。这一切,无疑为世界留下了珍贵的物种和遗传资源。 历经变迁的“世外桃源” 从洞穴回到地面,围塔村的故事还在延续。 按照古代人命名习惯,“围塔村”应该是一座围着高塔而建的聚落。传说围塔漏斗中曾经有座塔被四周山头包围,下层为石条扣成,上层为砖,塔外有30多米长、两米多高的墙,塔高约40米,分六层,每层为正六边形,每角尖端悬挂一个铜铃,风一吹动,铜铃齐鸣,全村都能听到。 时至今日,高塔已经难寻踪影,在村中只有一处可看到塔基座的基本轮廓。据《四川通志》记载,此塔重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为镇风水之宝塔”。令人称奇的是,塔基正好位于“大耳朵”的中心点上,也可算是围塔的地理中心。 如今生活在围塔村的人,是清朝迁徙而来,但他们并不是这里的第一批居民。 据县志载,围塔村在明朝永乐年间作为太平县的县治而存在,管辖着东至邛崃、西经碉门,通往岚安的茶与食盐的运输道路。 那是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修筑茶马驿道的川藏线部分,通行期间需要绕过铜头峡、大岩峡两道天堑。在永乐年间,为歌颂盛世太平,这条通商、朝贡之路最为艰险的地段,改称“太平驿”。 随着太平驿上通商贸易的日益繁荣,围塔村中也建立起一座为方便过往商旅休息的驿站——太平古城。对于这座城池,古书上只有零星的只言片语,但仍然可以想象围塔村曾经的繁荣。然而,这座古城却在朝夕之间消失,只留下尚未凿刻完成的石狮与被黄土掩盖的破壁残垣。 村落的兴衰映照着历史的变迁。岁月轮转,围塔村的新居民在这片曾经繁华被淹没的土地上,又开始凭借着地下河带来的充足水源、肥沃的土壤、适宜种植茶树的酸性土质,重新在此繁衍生息。 古老村落的新生之路 两棵需要五人合抱的麻柳树,在阳光下,舞动着枝叶。明年春天,它们又会如期萌发出新的绿芽。这两棵有着300多年树龄的古树依然展示着充满希望的生命力,这是围塔村的象征。 如今的围塔村,可谓是一个青山掩映之下、神奇漏斗之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村落,是一个集观光、休闲、避暑、探险旅游于一体的“世外桃源”。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未经历过太平古城的繁华,也不会带着当时浩劫的伤痛。围塔村的村民梦想着这里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新村”。“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生活并不是这个新时代农民的理想。记载于史书、刻录于石碑、流传于民间的些许辉煌,成为如今围塔村和社会共同进步的注脚。 沿着绵延起伏的山路盘旋而上,成片茶园如绿屏般映入眼帘,一株株茶树吐露新芽,这是大自然最深情的馈赠,也是这座古村落振兴的“法宝”。 近年来,围塔村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指导,整体保护、兼顾发展,活态传承、合理利用,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的原则,充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探索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一方面高起点规划,着力提高村庄的规划和布局水平,结合围塔村实际,形成以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为主,旅游产业带动的多业发展产业格局,通过深度挖掘围塔村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潜力,进一步美化村容村貌、提升村风文明,着力发展旅游和观光农业及林下养殖业,将围塔村建设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光休闲避暑村。另外,以风貌塑造为着力点进行环境治理,提高民居设计水平,打造为具有川西民居特色和羌寨风味的风貌示范片。 |
上一篇:精心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下一篇:几经变迁的千年古刹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