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创业困难重重,张强医生集团关停首家独立诊所
曾经高调退出公立医院创业的张强医生,关掉了杭州的线下中心。 10月15日,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发布朋友圈,宣布创业开办的第一家民营医疗机构“杭州思俊外科诊所”已从原址搬离。今后,这家诊所将不再独立运营,而是与未来医生(原企鹅杏仁集团)合作运营。 2013年,在“医生多点自由执业”的政策改革中,张强从上海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的职位上离职,成为那一批跳出体制的名医之一。2014年,“中国首个自由执业医生组成的创业团队”张强医生集团横空出世。 张强曾经畅想,在医生集团完成平台布局,职业经理人到位后,他还会去做身为外科医生最擅长的事情:手术。 然而,最终,张强医生集团并没有完全实现让医生自由多点执业,而是依然建设了线下实体。张强本人的精力也不得不分散在临床和管理上。 这可能并不是医生张强的初衷。 此外,杭州思俊外科诊所开张5年之后归入别家,也反映了民营医院当下的生存困境。就在张强发布消息的前一天,怡禾健康旗下的母婴专科门诊深圳怡禾佳诊所也宣布关停。 断臂求生 断臂求生,是关停的目的。 张强告诉健识局:“由于最初缺乏经验,诊所面积过大,前期在装修设计上的投入也最多,导致运营效率较低。” 杭州思俊外科诊所位于杭州全程国际共享医院,占地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是后期建设的上海诊所的5倍,也是张强医生集团成本最高的诊所。 实际上,创业之初,张强医生集团提出和实践的是轻资产模式:医生多点执业平台。2013年,张强离开公立医院后,第一执业点挂在了外资背景的上海沃德医疗中心,同时也保留到其他医院执业的资格。 然而,这种多点执业方式,在当时的医疗体制下无法聚拢更多的医生。张强不得不逐渐从轻资产转向重资产。选择在杭州全程国际共享医院开业,也是尽量考虑了成本问题。 集团副总裁鲍宇克2019年曾对媒体介绍:杭州思俊外科诊所共享医院的建设和运营,成本砍掉了至少四分之一,“集团在诊所运营上的压力并不大,基本上半年到一年,快的三个月就能达到收支平衡。” 从当下的表现来看,思俊外科诊所目前很可能无法收支平衡。 疫情影响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张强告诉健识局:“本地没有医生,上海的医生又过不去”,疫情封控期间无法正常开诊,没有1分钱收入,而房租、人员工资仍要照付。 除了杭州线下中心,张强医生集团在上海的办公室及部分非医疗部门也被砍掉。 张强一再表示,砍掉的只是集团的“重资产”,旨在重新分配资源,支持新的战略规划,之后陆续还会有新中心开业。张强向健识局透露,已经进行的轻资产转型提升了工作效率,“现在的月工作量达到我们近几年的最高水平,照这样持续下去,今年的成绩会超过去年。” 非公医疗一再受锤 关停的,不止是一家张强医生集团诊所。 张强创立的,是不同于“莆田系”的新一代民营医疗机构,其执业医生不是当年贴电线杆小广告的江湖游医,而是有学历、有职称的正牌医生。除了张强,那几年从协和、同济出来创业的顶尖专家不胜枚举。 业务能力顶尖,并不意味着经营也能成功。 2021年初,拥有800万微博粉丝的儿科专家崔玉涛与育学园解除了合作关系;2021年9月,协和急诊科“女超人”于莺离开民营医院美中宜和;再早些时候,拿到全国第一张医生集团工商执照的“岭南三剑客”之一谢汝石,也退出了一手创办的博德嘉联。 医生创业也不容易。张强原本打算照着医生集团的模版,2016年前后孵化30到50个专科医生集团。但这一计划并没有成功,最初30个的孵化计划,到2017年陆续砍到9个、4个;到2018年,只留下一个张强所在的血管外科团队,业务也局限到做完即走的静脉曲张CHIVA诊疗上。 今年上海疫情期间,张强曾骑行40公里到单位,只为给员工发工资,一时传为佳话。但其中的辛酸,只有创业者自己知道。 从“猛踩油门”到“控制速度”,是一种什么感受? 2017到2019两年时间里,思俊外科诊所相继登陆杭州、北京、昆明、成都、上海五个城市。但2019年之后,扩张的脚步就停了下来。 本次关停的杭州思俊外科诊所,走的是共享医院模式,在所有实体化诊所中,这已经是最“轻量级”的模式。 然而,即使资产已轻得不能再轻,在公立医院的强势挤压下,非公医疗能发挥的空间也并不算多。 张强认为,民营医院如果同质化竞争就没有优势,“医保支付有限制、自身没特色,附近又有公立医院的话,患者为什么要找你?” 在他看来,新冠疫情只是把这层纸更快地捅破了。 |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